“毕节公告”微信公众号10月9日证实,2021年有政府官员举报境外反华媒体持续潜入毕节市,非法采访报道扶贫领域负面信息,在境外举行炒作。相关干部受到国家安全部和贵州省国家安全厅的表彰奖励。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哪个媒体是众多网友讨论的热点?你在我们国家做了什么?
今年以来,国际社会丰富了中国的扶贫成果。然而,出于各种目的,许多西方媒体不断宣布抹黑中国扶贫成就的消息,试图抹杀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扶贫方面的功绩。有了这个后盾,地处黔西北乌蒙山、去年才摘下贫困帽子的毕节,难逃反华势力的“渗透”。
询问Visitor.com后,我们发现最近确实有西方媒体派记者去毕节“采访”。今年4月,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派中国记者艾米丽·冯“访问”毕节社区,随后中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断章取义”了该部门居民的谈话,抹黑了中国的扶贫成果。
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关于毕节的抹黑报道截图,七星关一社区采访当地居民,断章取义。
今年4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发表了北京新闻台中国记者冯哲云对毕节市的“秘密”采访。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摆脱贫困是真是假?报道中,冯哲云前往七星关某社区采访多位居民,并断章取义地将多位居民的采访内容拿来质疑毕节的“扶贫摘帽”是否属实。
为了全面抹黑中国的扶贫事业,甚至冯哲云报告的很多内容都是“荒谬”的。冯声称,虽然这些居民“搬到了贫困家庭”,并被免费分配到新社区和新房子,但他们“失去了土地”。此外,冯还声称这些搬迁居民没有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但这种说法是贵州的劳动收入低于浙江沿海地区,导致贵州的劳动收入低,所以“没有实现真正的扶贫”。
为了让西方读者理解这篇文章的目的,在文章的最后,冯哲云高兴地写道:“让毕节摆脱困境的不是中国政府,而是一群增加毕节居民收入的小企业家”。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中国记者,冯哲云是一名“反华专业户”。凭借她美籍华人的外表和对中文的了解,她可以长期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在NPR官网上,冯哲云做了自我介绍,她说自己2019年加入NPR,之后跑遍了中国的大都市和小市场,报道“社会动态和中国经济政治新闻”。
Emily Feng来源:冯哲云个人发微博却吃“反华菜”,显然不能公布真正客观的中国经济政治新闻。在浏览她的个人主页后,我们可以发现,她每周公布两次的涉华新闻基本都是负面的,内容从女权纷争、同性恋群体、人口老龄化,到新疆、西藏等“名誉扫地的重灾区”,无一例外都是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
但是她写的很多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都是她个人的臆断,很多内容都是无中生有,就像一系列关于新疆的新闻。反而这些涉疆新闻成了她升职加薪的“功德”。在个人简介中,冯哲云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找到所谓‘新疆集中营’的记者”。
这些西方媒体,甚至扶贫,都要黑。
今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许多外国组织和媒体都肯定了这个共同的事实。例如,西班牙《国家报》网站今年曾发表文章称,过去8年,中国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贫困人口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或直接向他们提供物资。即使在2020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仍然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虽然国际社会肯定了中国的扶贫成就,但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不少西方媒体不断以各种目的公布抹黑中国扶贫成就的消息,尤其是在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更是“唱反调”。
经过观察,Visitor.com发现,今年除了NPR,西方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美联社(美联社)、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BBC)、CNN等。所有公布的文章都抹黑了中国的扶贫成就。
这些西方主流媒体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抹黑。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确认了中国“1亿人脱贫”的扶贫数字,却打出了“党和中国人民散了”的老调,声称中国的扶贫是“资源不断增长,与设计经济脱节”的效果,与“中国政府的努力”无关。
BBC报道截图,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甚至用更低端的方法抹黑中国。《华盛顿邮报》北京站记者、受聘于《华盛顿邮报》常驻台北记者郭丽丽在今年2月的报道中直接声称,在中国宣布禹城脱贫后,微博网友“纷纷表达不满,质疑这个数字”,这甚至没有被数据和学者引用。
也就是新闻相对客观的部门,西方媒体也抓住机会混私货,以此抹黑中国的扶贫成果。法新社今年6月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西藏的报道,这似乎是第一次介绍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发展家庭旅游帮助西藏人民摆脱贫困。
但随后,法新社“转危为安”,率先宣称“游客激增将导致传统生活方式被侵蚀的风险”。不仅如此,法新社记者还“奇怪地”宣称,中国政府在西藏的扶贫是为了“同化”这个历史上一直“抵制”北京的地区。
为了摆脱贫困,广大群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其部门违反基本媒体职业道德的西方记者多么名誉扫地,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是不可动摇的。
以冯哲云试图抹黑的毕节市为例,毕节早在去年宣布“脱贫摘帽”时,就全面总结了毕节的是非:乌蒙土地不仅在山区、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广大群众的“活法”。
如果你想致富,你应该先修路。在高速公路“县县通”、空中走廊“线红”的支撑下,2019年12月16日,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山区高铁”的成贵高铁通车,古老的乌蒙山迎来了咆哮的“协调号”,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来源:毕节宣布12大产业全覆盖动员贫困人口12.5万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广大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保障。
在毕节境内,1591个生活条件差的贫困自然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39个现代化集中安置点。毕节坚持住房保障标准,全面完成农村旧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三改”改造义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09万户、旧房改造2.27万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73个,解决了149.77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
坚持毕节市义务教育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辍学,确保能上学、上得起学;坚持基本医疗保障标准,通过建档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确保有看病的地方、有看病的条件、有看病的医生、有看病得起的人、有看病的便利…
毕节市就是今天和昨天。
正如新华社今年2月评论的那样,中国减贫成就震惊世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消除了绝对贫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词只能是“世界的事业”。能够衡量这一伟大成就的时间标尺,只能是“人类成长的历史”。说服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停止抹黑其他国家,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人权增长道路。各国可以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携手开展人权交流和互助,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推动人类运气建设而不懈努力。